云裂变营销网

标题: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47
标题: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
能否理解为,社群是观念表达,社区是工具表达呢?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48
一.否定限定——社群不是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大学生走入社会时,老板说:酒都不会喝,滚蛋。这就是社群。
从这个例子来看,社群有被执行的内部规范——祝酒敬酒喝酒,统一的价值观——权钱尊卑。
社群(community)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就有了,但也不是扎个堆就成社群了,是有区别的。
1.1.社群不是标签
下列哪些属于社群?
A.老乡会
B.福特车的用户
C.第一批用上大哥大的人
D.坐在飞机头等舱的人
答案:A
BCD仅仅是一群具备相同记号的人,他们存在连接的前提,不过要么缺乏连接的场景,要么缺乏持续连接的工具,总而言之并未经历连接的过程,形成社群。意识到这点(连接)很重要,因为 互联网技术本质上就是降低了连接的成本,所以在互联网出现后社群才有机会井喷发展。
1.2.社群不是社交
下列哪些属于社群?
A.B
B.叫兽吧
C.二次元QQ
D.你的朋友圈
答案:ABC
互联网技术推动社群的品类爆发式增长,正因为此我们才重新注意到这个存在已久的概念。另外一点需要强调的是, 社群(community)和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是不同的,这也正是ABC和D的决定性区别。从表面上看,社群的氛围是预设的,而社交网络的氛围是在加好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社群满足的是人求同的需要(归属感)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1.jpg

社交网络满足的是人立异的需要(存在感)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2.jpg

社群和社交网络对比分析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3.jpg

.逻辑拆分——社群是什么
社群和社群之间各有不同,其内在是构造不同。

2.1.社群第一原则——共性by连接点
社群的内在是求同,求同的内在是价值观趋同。这种价值观的相似会有一个具体的投射,可能是一个产品(米粉、果粉、Nexus粉),可能是一种行为(B站看片吐槽、Github写代码、碳9学习创业),这些具体的投射就是连接的节点。这些节点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各种社群对人有限精力的竞争上,这些连接点本身就是社群是否形成的标志。社群的连接点是社群产生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讲,连接点是社群存在的根本。


2.2.社群第二原则——稳定by制度
之前提到社群不同于社交网络的自由化,社群需要管理者来把控入口和出口,保证社群的共性不会随着新进入者而降低。制度是最好的管理者,被认同且被执行的制度是社群存活的根本。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4.jpg
Dota2的规则很简单,但是被坚决执行,这是它口碑一直压制LOL的小学生的根本。


2.3.社群第三原则——复杂by开源
放眼望去,无论是乔帮主Appstore的开发者社群,B站的宅腐基社群,哪个社群背后都有着非常复杂的消费元素。元素的复杂性决定了社群的寿命,举个例子,造春哥育李毅的WOW吧当年可以说是社群界翘楚,不同于其他游戏,它的贴吧曾保持着变态高的活跃度,其原因并非来自贴吧本身,而来自背后具有海量游戏元素,号称开发10年的魔兽世界。但我们同样看到魔兽这个社群在坚挺9年后也还是衰落了,任何有限量的玩法构筑的社群距离完蛋都只是个时间问题。能够经久不衰的只有那些开源社群,比方说围绕linux或android展开的一系列社群,只有开源才带来持久的复杂性。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5.jpg

事实上人类创造的最早的此类产品是扑克牌,54张牌,没有版权,有的只是不同的组合方式,游戏规则一个接一个产生,持续600多年到今天,依然存在。


2.4.社群第四原则——规模化by复制成本
基督教可能就是地球上最大的社群,而家门口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就是个稍小的社群,基本就是这样。可假如我们需要打造一个砸场踢馆建分舵的黑暗广舞界呢?刚刚提到连接点是社群存在的根本,同样,当社群扩大时,连接点的可复制性就是根本,决定了社群的规模
社群扩张最初需要考虑的是参与成本,比方说跳广场舞你需要四肢健全,住的近,有一定财力偶尔集体置办玩具枪你得买得起。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6.jpg

而社群的进一步扩张则需要考察复制成本。
举个例子,罗辑思维完成了规模化,但粉丝群活跃度随着规模化下降乃至死寂,为何?因为没有复制没能形成自组织。罗辑思维的参与成本很低,但在进一步扩张时会发现罗辑思维连接点的复制成本很高。无论是每天念60秒的心得,还是每周做的节目,还是自组织高效学习,对“来听讲、给打赏”的罗粉来讲都是很难的事。而与此相对的,github等开源社区的连接点就是交流代码,写代码和上传管理是其中成员本来就要做的事情,于是复制成为理所当然的事。
当然了,社群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从没见过有人说过斯坦福应该一家家开分校,开的越多越牛B;寿命也并非越长越好,毕竟对一个想赚钱的人来讲,开源不就啥都没了么;不稳定也没关系,校友会可以没有执行力,但朋友该做还得做啊。所以对一个社区来讲,只要确保了最基本的连接点,拥有了共性以后,社群还是有很高的自由度的。


社群本质就是寻找归属感。至于产品型社群,不过就是以产品的购买行为、使用行为、评价行为作为连接点的一类社群而已。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49
最近这几年,私域流量或者KOC是出现的高频词,社区营销,社群病毒传播等也是老生常谈的几个词。
我是做运营工作,可能会和这两个题主所问的这两工种打交道。经常会收到知乎er关于运营各种问题,其中就包括用户、社群、社区的区别?社群是销售吗?社群发展好还是社区发展好等问题。
社群:用户根据自身单一目的或需求聚集在一起。
社区:可以承载和容纳各种用户或者社群的存在。
社群、社区最大区别应该是用户的目的不同和本身行为多样性的差异。用户、社群、社区三者关系有点像是学生、学院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比如小明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那个小明一样的学生组成了医院学院x级,大家目的都是来学医学知识;同时小明又是经济爱好者和体育爱好者,他在完成本专业作业时,又可以去经济学院辅修经济知识和去体育学院参与比赛活动。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1.jpg
社群可以根据定位来进行区分,比如:内容型、营销型、服务性。内容性比如知识分享群,营销型比如社区团购群,服务性比如售后服务群等。
社区可能就要按照产品功能来区分了,比如知乎是各种知识分享社区,抖音是记录生活社区,豆瓣是影评爱好者社区,虎扑篮球爱好者社区……
人可以根据单一需求或者爱好组成社群,也可以因为自身爱好需求多样组成社区,社区可以看成不同社群组成的群体,具有多样性、包容性等特点。
社群运营是销售吗?
社群运营不是销售,但是公司做社群目的肯定是为了赚钱或者提升某项指标。公司总不可能花大几千让你陪用户聊天吧,那么没有经验的人都能做了……
一个好的社群要做好下面几件事。
1.筛选种子用户,引入种子用户
2.组织群话题,保证群活跃
3.去中心化
4.界定边界
5.满足群内成员需求,找到存在感
1.筛选种子用户,引入种子用户。前面说了社群是目的或者需求相同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所以做社群运营你得先看条件。举个例子:社区团购群,它的标签应该是本身地域范围有限制,用户买东西也图方便或者便宜。如果你在北京做一个社区团购群,上海用户想加入,我觉得应该拒绝吧。
2.组织群话题,保证群活跃。如果是内容分享的社群,尽量应该通过调查组织一些话题,让用户去主动表达,一方面可以满足分享目的,一方面可以带动活跃也为找到热情用户去中心化做好挖掘工作。
3.去中心化。这个工作是社群人员经常忽略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社群发起者或者管理者,日常解答维护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因为大家聚集在一起不熟悉需要有一个人串联。但是你总不能天天24h来工作吧,所以要找到热情用户沟通,想法子让用户帮助用户。既能保证活跃满足用户又可以解放自己摸鱼。……
4.界定边界。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说的规则,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比如敏感言论不能发,广告、链接不能发的等
5.满足群内用户需求,找到存在感。当然这个不是说谁都满足或者任何条件都满足,群里陌生人像你借钱你就得好好考虑下了哈哈哈哈哈 。举个例子:你是知识分享群,你就找大佬或者群内受尊重的组员分享知识。如果你是外卖红包分享群,用户只要饭点发分享红包就好。
社群运营好还是社区运营好
工作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个人适合与否。运营一个优秀社区让更多人知道它使用它在一起分享乐趣、知识这无疑是成就感满满。做一个社群运营通过裂变、营销年入百万也有很多,这也算是收益满满了。如果你更喜欢挑战并且沟通能力强,社群可能适合你。如果你喜欢数据并且可以做出策略,社区可能更适合你这爱好。
写了这么多就算结束了,如果喜欢就点个赞收藏下吧。笔芯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0
社群和社区是目前网联网比较流行的热门词,虽然两者看似意思相近,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另外,社群也是可以用来推广电商服务,称为社群电商,对此我也会分享一些通过社群电商变现的经验。

首先,什么是社群和社区?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有人可能不了解社群是什么,微信群是社群吗?社群和社区有什么区别?

其实,不管是社群还是社区,都是一群人的聚集。

不同的是,社区更强调人与人之间有相同的爱好,比如都喜欢某位明星,都喜欢某个运动。有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就是社区。

而社群,更强调这群人的共同价值观或共同目标,聚在一起是为了互相学习,或者拼团买东西。

总结为一句话,社区是一群人看别人做一件事,而社群是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

社群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或价值观,而让每个成员具有归属感,也就是常说的「找到了组织」。这样的归属感,除了让社群更有黏性外,也会极大程度上驱动「从众效应」。尤其是群主或有发言权的人带头,很容易造成蜂拥而上的局面。

比如群主推荐了一个好物,大家会因为相信群主而选择购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社群变现的原因。而这也诞生了社群电商。社群电商是一种新的电商模式,和传统电商及移动互联网电商不太一样。

另外,通过社群电商变现,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内容吸引用户

粉丝,是社群的基础。所以社群电商的第一步,当然是要有足够多的粉丝。

粉丝从何而来?自然要靠内容。我们用一个实际案例来模拟分析,如何通过内容吸引粉丝。

最畅销的商品肯定是中低价位、性价比高的,这样才容易吸引用户的冲动消费。成功搭建社群后,在群主等人的推荐下,用户就很容易下单。

比如,我们要卖一款电动牙刷,是漫威电影的联名款,价格在 120 元左右。近期漫威电影很火,钢铁侠、蜘蛛侠、美国队长等漫威 IP 形象深入人心。那么这款牙刷,不管是性价比,还是消费人群认知,都算非常出众。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利用视频对这款牙刷进行内容输出。参考直播变现的 3 种内容形式,视频内容也可以用这 3 个方向:场景植入、干货分享、直接种草。

我来分别讲解下,每种内容形式怎么输出。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0
社区与社群的区别,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社群本质是一种社交关系的组织形式,而社区是承载这种关系的平台。
社群作为一种关系组织形式,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中心化。在一个社群里,一定会有一个KOL,或者称之为群主,这个KOL或群主就是这个社群的中心,在社群内部有着最高的影响力。
2、共同的爱好,或理念。社群成员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理念,这正是一个社群得以聚集成立的内在原因。
大到一个宗教,小到一群广场舞大妈,本质都是一种社群。社群实质上是一种关系,这与社区本质上完全不同,社区是承载这种关系的场所,并且一个社区往往能够沉淀出很多社群,但是社群一旦形成,即便社区瓦解了,这个社群可能也会依然存在。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1
最大的区别是三个字:信任感

如果在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微信ID:whdkad),回复“分析”,即可查看超级实用的社群分析文章

----------------正文---------------------------

风口来了!风口来了!风口来了!

当渠道和流量费用越来越高;当商品页面上的每个字每张图都已被精雕细琢,只为提高百分之零点一的转化率;当亏本参加大平台的电商节只能博个吆喝而赚不到什么钱;当单个用户的获得成本已经超过商业的实际成本.我们知道,那个靠“流量+转化率”的电商1.0时代已经过去了。红利已经消失,市场被寡头瓜分,掌控流量入口的平台方拥有最大的话语权。

那么接下来的风口是什么呢?!最近一个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社群电商。

那么什么是社群电商呢?!我查阅了一下网上现有的关于社群电商的文章和观点,基本上没人能说清楚。大部分人既不懂社群,也不懂电商,更不懂什么叫社群电商。讲的观点也是七零八乱,有的沾点边儿,也没完全说到点子上。

社群电商就是qq群、微信群里发广告吗?社群电商就是网红卖衣服吗?社群电商就是在楼下放个二维码,扫码关注卖东西吗?上述这些荒唐的观点都是那帮笨蛋观察家的误读,根本没抓住社群电商的关键点。
既然没人讲得清楚“社群电商”这个话题怎么办呢?!
我来讲呗!时无英雄,只有让我这个竖子来成名了。
为了不吊大家胃口,我先直接抛出观点:
社群电商的关键点是三个字:信任感!
没有建立信任感的所谓社群都是伪社群。
社群电商建立的基本模式是分三步走的:
1.依靠专业的优质内容输出形成流量入口,并建立中心化的信任关系

2.依靠社交平台沉淀社群关系

3.提供和受众人群属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务实现流量变现
相信大家一定听得云里雾里的,那我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哪些是真正的社群电商,哪些是传统的电商1.0时代“流量+转化率”的传统打法。举的例子里面会有一些互联网圈的前辈和大佬,可能会得罪他们,如果他们读到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见谅。
前两年火了一位卖情趣用品的90后美少女——马佳佳,她的爆红程度大家绝对是有目共睹的,情趣用品生意不佳,以至于最后停掉也是既定事实。不过我们不做事后诸葛亮,抛开结果看过程,马佳佳做的是社群电商吗?
答案是:不是!
马佳佳虽然靠自己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以及麻辣大胆的言论聚集了很多追随者。但她至始至终没有展现出自己在情趣用品这个行业的专业度,导致——她没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这个行业上,粉丝对她的信任度!我再说一遍,最关键的是:她没有建立起在情趣用品这个行业上,粉丝对她的信任度!
粉丝们认可马佳佳这个人,但是大部分人不认为她做的情趣用品是靠谱的,真有需求的时候,大家要买估计还是会到春水堂之类的老牌电商平台。

那马佳佳在什么维度建立了信任度?
答案是:传播能力、意见领袖。
大家说到马佳佳,都知道她做爆点策划,做营销传播厉害,也擅长代表90后发表惊世骇俗的观点。在这些点上,大家都十分认可。所以马佳佳做社群的变现方式,最后还是依靠输出培训产品(比如到处去做演讲)、社群的精神产品(比如组织社群成员出国玩)等。
在说几个圈内人(唉呀妈呀,看来是要把圈里人得罪个遍的节奏啊)的案例。在自媒体圈,吴晓波、杜子健、万能的大熊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在财经、微博营销、公关领域的专业度大家都是认可的,按我之前说过的社群电商模式,他们在对应的领域依靠自己的专业度是与粉丝建立了足够的信任感的。

同时他们也依靠自己的自媒体内容输出,依靠社交媒体沉淀了中心化的社群关系。吴晓波依靠视频、音频、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将粉丝沉淀在微博微信;杜子健依靠输出微博内容(还有某电视招聘节目的露脸),将粉丝沉淀在微博上;大熊主要是靠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输出内容,然后将粉丝沉淀在微博微信上。

这些粉丝都是为了吸取他们三人在财经、微博营销、公关领域的优质内容而来,因而人群具有极高的属性重合度,所以他们三人输出培训产品,效果就会非常好,事实上他们也这么做了。上述的玩法就是真宗的社群电商的玩法。后来他们三人还出了书,也卖得非常好,因为书的内容和他们粉丝属性匹配度是很高的。
接下来!接下来!接下来!
吴晓波开始销售他自己海岛(是的,他自己有个岛!有钱人就是这么有钱)上的杨梅,杜子健开始卖自己贴牌生产的酒,大熊开始卖黑糖和减肥代餐。据我了解,这几个产品卖得是不如他们的培训课程以及书那么好。
原因很简单,跟粉丝群属性匹配度不高。
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对财经知识感兴趣的人特别喜欢吃杨梅;对微博营销感兴趣的人,喜欢喝酒;对公关感兴趣的人,喜欢吃黑糖,而且长得胖有减肥需求。最关键的是,他们三人没有建立在对应食品领域的专业度上的信任关系。不过他们的产品也还是能卖出一些,毕竟名气大,粉丝基数在那儿,从自己的粉丝里面发展一些代理也容易,但这种打法就属于电商1.0时代“流量+转化率”的打法了。因为没有在对应领域建立信任度。
写到这里发现已经快两千字了,好多本来准备讲的案例还没讲,秉着“不要在同一篇文章输出过多知识点”的原则,我还是决定把那些没讲的知识点放到以后的文章里。
关于社群电商,我在结尾重新回顾一下前面的观点,希望大家能有一个系统化的认知,别被其他笨蛋自媒体绕晕了:
社群电商的关键:是在对应领域依靠专业内容的输出建立中心化的信任关系。抛去信任关系,纯粹靠引流+转化,没有复购,就不是社群电商的玩法,而是传统的“流量+转化率”的玩法。
做社群电商有三个步骤:
1.依靠专业的优质内容输出形成流量入口,并建立中心化的信任关系(关键点是依靠专业度建立信任感)

2.依靠社交平台沉淀社群关系(大到一个kol的上万的的粉丝群,小到一个年轻妈妈的代购群)

3.提供和受众人群属性匹配度高的商品和服务实现流量变现(关键点是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和受众的兴趣、关注点及人群属性有较高的匹配度)
如果在公众号“吴寒笛可爱多”(微信ID:whdkad),回复“分析”,即可查看超级实用的社群分析文章,保证读完你的世界从此不一样,绝不能错过喔!
http://weixin.qq.com/r/VkyRiUjEoxXcrQzq9xlE (二维码自动识别)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2
题主说得有一定道理。社群与社区指代的事物很多是重合的。社群和社区都聚集了人群;都有服务于人群的各种功能;都可以相互交流,开展活动。因此厘清两者区别,需要界定社群和社区的边界。
老规矩,先给结论,再细聊:
社群是以人为中心的集合,倾向于逻辑概念;社区是以功能为中心的集合,倾向于功能概念。
社群
只要大家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甚至只是都认识某人。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不管在哪儿,都叫社群。社群成员是一群气味相同的人。大家有共同语言,就有找到组织的感觉。我可以在社群里和相互欣赏的朋友聊喜欢的话题,不用动不动还要解释,什么是yyds、双厨狂喜。
随着社群规模扩大,需要为成员提供各种功能,满足不同需求。社群因共同爱好而产生,伴随各种需求的出现,各种功能的完善,社群在功能上会越来越像社区。大家不会只满足于聊天,线下组织聚会,线上个人展示,跨群合作交流......社群以人为核心,更多考虑的是这些人的需求。所以社群的功能是不断变动的。
社区
“社区”这个概念从美帝那边传过来,最早就是一个物理概念,就是同一地域一定数量的居民。随着人类生活、文化、行业等方面的交流日趋紧密,社区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认同某种文化,拥有共同心理,从事相同行业的人聚在一起,也是社区。比方说,留学生社区、客家人社区。早期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抱团取暖。社区为同类人提供他们急需的帮助,就是漂泊异乡的家。
再往后,随着网络社交兴起,“社区”彻底打破了地域的局限,成为拥有特定功能的聚集地。并没有住在一起的一群人,可以因为一个话题聚在一起,进行长期交流。本质上,这是人类网络运营策略的变化轨迹。比方说,当年想爆料,想倾诉情感,就去“天涯社区”;想吐槽文体明星、社会现象,就去“李毅吧”;想看小姐姐,就去“猫扑”。社区是以功能为核心的集散地。社区里人来人往,只要想用某个功能,就会想到某个社区。
栗子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地有一个漫画展,也对外出售漫画。这就是一个社区。你是本地人,要买漫画肯定到那儿去。你不买漫画也可以去逛逛。漫展一般也有周边产品销售。基于物理位置,提供功能服务的集散地,这是社区的侧重点。
如果有一家漫画俱乐部,也有漫画、游戏、手办之类的东西卖。如果有人愿意加入俱乐部,他的目的不会只是贪图手办的更大折扣。在漫画俱乐部里,会员是为了认识更多同类,找到有共同语言的人,一起磕CP,一起腿玩年。围绕这些人奇奇怪怪的需求,俱乐部会陆续提供更多服务。你很少在漫画书店、漫展里见到“漫友相亲角”,但在漫画俱乐部里就有无限可能。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1.jpg
总结:
社区以功能为核心,社群以人为核心。社群成员需要什么,社群就加什么功能。社区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功能型平台(线上/线下)。而谈到社群,你很难找到一个固定唯一的表现形式。也许有的社群根本不在线上。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3
今天小哥而为大家解释下社群与社区的区别,首先为大家说下社群与社区的定义。
一、什么是社群呢?
社群的组成单位是人,意义在于把人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圈子,通过兴趣、爱好等方式,形成一种生态,总的来说,社群是人与人连接的工具,也是打造人与人强关系的媒介。
社群有很多种类,很多人会想到微信群,QQ群、这些只是一种工具,一种容纳人与人载体工具,把大家都装进这样的一个载体里面,也就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空间上、时间上、各类有共同爱好的人,集结在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圈子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
二、什么是社区呢?
社区是指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或文化的人群,居住于同一区域,以及从而衍生的互动影响,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虽然绝大部分社群是由同类人或物种面对面后才能够组成较小的团体,但是也有针对民族、国际社会、虚拟社群等较大或者由多个共同组成之社群进行之研究。
其中社群传统定义是一群彼此有互动且居住在共同区域的人,而今常用来指具有共同价值观或者因有共同地域关系而产生团体凝聚力的一群人。
总结:
社区:强调的是人与人在物理空间里的联系。
社群:强调的是人与人在虚拟空间的关系。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1.jpg
接下来为大家穿插一些有关的社群平台让大家深入的了解社群。
1、知识社群之吴晓波上海书友会
社群介绍:喜欢阅读,关注财经热点,热衷创业,乐于分享,自主自由,积极创新,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年轻,专注,深入,在这里,尽情的自由连接。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2.jpg
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吴晓波这个人的热度吸引发烧粉,吸引更多喜欢阅读的人
2.鹿晗社群
早在2014年靠微博、百度贴吧,QQ销售电子5元一张的电子长篇5天时间突破百万的销售量,最夸张的是一个粉丝一次买了2000张,还创下了一条微博回复破1亿评论的世界吉尼斯记录。
而令人费解的是大型粉丝活动现场,粉丝们都自动有秩序的进场,有规律的统一行动,粉丝的价值观和目标趋同形成了固定的做事风格。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歌唱的好、舞跳的好,最关键的是他们是一群人的代表。
鹿晗连续多次获得世界吉尼斯纪录,其中连续两次都是“最多评论的博文”记录的获得者,所以被评为国内最活跃最具商业价值的社群。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3.jpg
3.知识领域之罗辑思维
《罗辑思维》的传播主体“知识类节目+知识性社群”,二者相互呼应,以节目凝聚“爱智求真‘的知识共同体,以社群活动扩大节目的知名度,并依托社群平台,给社群成员带来广泛的社会资本和信息沟通途径,凝聚社群成员的价值认同,同时,社群创造的价值反哺自媒体节目。总而言之,《罗辑思维》打造了一个完整而可持续的传播与盈利模式。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4.jpg
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的可以私信小哥。小哥都会为你解答你们遇到的问题。私信我,可以获得18G视频资料免费观看噢!!!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3
  1. 社群营销就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通过某种载体聚集人气,通过产品或服务满足群体需求而产生的商业形态。社群营销的载体不局限于微信,各种平台,都可以做社群营销。社群营销如何才能做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呢?OpenCom推出社群营销工具,从0到1构建社群APP
  2. http://www.opencom.cn/?from=lyseky
复制代码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4
社群是可复制性的。

可复制性意味着一个社群,可以在另一个地方被复制形成两个社群,接着第三个、第四个,社群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数随之增多。就像早期时候肯德基在很多城市都开了分店,最后全国人民都知道这个品牌。

一个可以被复制的社群,需要具备的条件和规则:

1、社群里面有大量的志愿者。志愿者就是不拿工资的,因为其他的原因来加入到这个社群,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上面;

2、社群里面很少存在着服务客户概念。社群不会把人分成两波,第一波是甲方,第二波是乙方,乙方就得服务甲方。而是把大家放在一起,互相协助,来达成某个目标;

3、社群是具备开放属性的。即不断欢迎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部分社群可能会设比较高的门槛,但对于超过这些门槛的人,社群永远是欢迎的。

这三个社群特点,意味着需要一套很清晰的规则来协助社群的复制。因为如果没有定好规则,大部分不拿工资、不分彼此、不断有新人加入,很容易把原有的设计打乱。比如在十个地方都有社群,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十个不太一样的社群了,彼此之间不会太认可。

如何设计规则?

首先,对社群里的角色有清晰的定位;

其次,对每个角色的任务有明确的定义;

角色,因为社群的流动性很大,所以就得设计好关键位置的角色,确保时刻有人在这些位置上发力,让社群正常运转。

案例:Toastmasers

Toastmasers,是美国起家的一个演讲社群,现在遍布 140 多个国家。这个演讲社群,特别擅长复制。

在角色定义上,它把社群当做一个小公司的团队,分成主席、财务、对外副主席和对内副主席四个角色。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4
社群是一群人一起干点啥,社区是一群人看几个人在干啥。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4
侃侃社群与社群生态的那些事
转载请注明
  1. [作者:李明轩(Alan) 互联网人。社会化营销、行为心理学、社群及粉丝经济求知者.微信号kayims]
复制代码
近来粉丝经济大热,社群思维又再次被搬上台面。其实这个词不是一个新词汇了,早在几年前某些具有前瞻的互联网人就跳出来说社群这个事儿。只是当时的背景基础是社会化媒体,载体是兴趣群组或者兴趣应用。那个阶段做得好的有很多,专注于几大类别。比如开心网做的开心农场、抢车位等红极一时,无数白领以此为乐,我甚至还看到有朋友半夜起来为的是“偷”别人的一颗白菜。不过这种在我看来是恶趣味的小游戏早已经人走茶凉,开心网真的不开心了。还有比较典型的是豆瓣的社区也是以兴趣社群作为支撑,搭建起来的帝国。豆瓣虽然没有像开心网那样过度兴奋的被自己玩儿死,但是从现在各种表现来看,已经错过了移动战争的最好时机。社群一直以来是你难以想象的商业梦想,就像一个种族的崛起,在商业中逐渐扮演了全新的角色。粉丝经济是由社群生态为基础延展的一种模式,像小米也像昨天刚发布的锤子手机一样,由于某种依托,成就了今天他们的非官方存在。
我的社群面面观
今天讲社群,特指互联网社群。我对它的定义是一群被商业产品满足需求的消费者,以兴趣和相同价值观集结起来的固定群组。它的组成是“臭味相投”的消费者,它的特质是:去中心化、兴趣化,并且具有中心固定边缘分散的特性。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豆瓣来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数量庞大的社区,就是其产品本身为消费者提供了对于相同兴趣点的分享平台。电影和书籍是所有人娱乐刚需的必选,那么这里,社群的形成是这样的(以豆瓣为例,个人粗浅的思考,仅为解释社群概念):
1.      一批乐于分享和娱乐并且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核心用户入住豆瓣(好吧其实就是知识分子)
2.      通过平台提供的分享和评价为初步了解的用户提供参考和价值,引发叠加创作
3.      内容的聚集孕育了人文主义氛围(兴趣点)并且引爆了社群价值(内容参考,社区交流等)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析,似乎这样更加容易理解。
社群只是社群,社群生态才是商业
然而,社群的背后不单只是粉丝和兴趣,还承载了非常复杂的商业生态。究其根本的原因,如果学究一点讲,就是人的社会化的必然性。只是说现在我们关注的社群生态是基于商业和产品的,以互联网为载体跨时间和地域扩散。商业社群生态的根本价值,是实现社群中的消费者最不同层次的价值满足。曾经看过一本叫《源创新》,系斯坦福大学教授、企业创新转型策划大师谢德荪所著的,里面讲到了商业生态的理论在社群生态中是可以借鉴的。举一个比较容易懂得例子,我们以前居住只要有个房子就行了,但是竞争凸显开发商想了一个妙招,卖房子之外还送你读小学,家里的院子里还有各类的商铺,有会所供你平时休闲娱乐,出远门还带个保姆帮你看房,通过这些来增加你买房和住房的附加值。慢慢的这样形成了一种生态系统,形成了一个生活业态的闭环(做了一个简单的图大家可以参考)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1.jpg

这样的生态模式逐渐发展完善,为消费者提供多维度的服务,就变成了一个完善的商业体系,说个玩笑话就是世外桃源,在我们假设不断供给自产自足的情况下就可以活到老了。这样的体系现在已经被广泛的沿用到各种商业场景和行业领域,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生态闭环做为我们理解社群生态的一个工具,逻辑思维是一样的,只是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社群生态的五大要素
讲到这里,大家是否有意思的疑惑。社群和社群生态是不是一个概念?我的回答是-不是,社群只是生态搭建的重要组成条件。在这里,搭建社群生态可不像普通商业环境那样的具体,而是抽象的概念。那么社群生态又需要哪些元素呢。我再用一个图,大家先看。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2.jpg

社群生态之所以形成,需要考虑到社群内部满足成员五大需求。这五大需求就是图中的参与感、热度、利益、信息补充、价值认可。社群的生态配备必须满足这五大需求才可能运转的起来,这个虽然抽象,比喻起来就好像是商业社区一样,没了学校没了社区服务就没有价值。其实马斯洛的需求定理是可以对应在上面的(详细见图)那么如何如何让这五种抽象的概念注入社群生态当中形成可视化的产品或者内容和服务呢。
这,才是我们需要去重视认识的核心点。
商业社群需要将元素落地到产品
粉丝经济讲小米,那么小米的社群又是如何落地实现的呢?小米的什么产品什么功能落地了这五大需求。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对着看:
1.      生理需求=产品体验=MIUI系统+米聊+小米手机+小米盒子(产品)
2.      安全需求=信息补充(发烧友测评+用户体验)=小米论坛+米聊(产品)
3.      归属需求=社会认同、圈子认同=热度=小米同城会+小米各类产品(产品)
4.      尊重需求=参与感=产品设计+粉丝互动+小米粉丝会+发布会(产品)
5.      自我实现需求=价值认同=小米发烧友圈子+F码+小米产品(产品)

这个以兴趣为目的的初级社群升华成为具有商业价值的社群生态。小米就是这么玩儿的。具体的社群玩儿法我有在以前发表的一篇文章《小米的玩儿法的伪命题》中有详细说。这里我就不做过多解释了。那么最后的最后,对于个人的观感想做一个总结。其实社群要变现商业,并不应该是为了做产品而做产品,我们的产品都是需要切合社群生态中的五大要素服务的。
通俗一点来讲,就是如果你站在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你会经历以下的历程:产品对我(消费者)有没有价值,体验如何?问题得到回答之后,紧接着我(消费者)需要你(产品)给我安全感,那么这个安全感就来自于好多人(同类/社群)都和我一样喜欢你(有兴趣点),对你(产品)溢美之词,我像是找到了革命归宿(社群伙伴)。那成为一样爱你(产品)的一个人(消费者),我现在又需要有一个家(社区)的感觉,让我觉得找到了心灵的伴侣(同类,价值恩科)。在社群里的大家(粉丝)交流感情之后,都像你(产品)示爱,这时候你(产品)需要同样做出表示(尊重,参与感)。最后,大家一起手拉手向前走(自我价值和产品一同实现)。虽然表述的有些拗口,但是,就是这么一会儿事儿。
  1. [作者:李明轩(Alan) 互联网人。社会化营销、行为心理学、社群及粉丝经济求知者.微信号kayims]转载请注明作者
复制代码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5
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下,关于社群的理解,尤其是社群媒体~~
下面是全文

1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社群将是下一个大风口,于是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社群、社群经济。


很多自媒体人和创业者更是直接去践行,努力地想抓住社群这个大风口。他们看了一本又一本的社群理论,学习了一项又一项的社群运营技能,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社群。可现实情况却是,很少有社群成功了,在商业变现上更是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感觉就像,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要想"过好这一生","懂得很多大道理"只是个必要条件,你不去践行这些道理,自然过不好。更残酷的是,你懂得了大道理,你也在践行,可是如果没有找到人生方向,或者朝着错误的方向在努力,你依然经营不好这惨淡的一生。


同样的,你只是认识到了社群的重要性,你只是懂得了许多社群的理论和方法,可是你却没有找到社群这风口的方向,或者你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挣扎,你当然运营不好这垂死的社群。


何为风口?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风吹的方向。可见,要想乘着风口飞起来,找准方向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说社群是互联网的大风口,那社群的风口又是什么?也就是说,社群路在何方?


电商吗?好不容易把大家忽悠在一个社群里,平时把大家伺候得这么好,关键时刻我卖个东西不是天经地义水到渠成吗?


我不做电商,我就向群成员收个会员费,不交钱的我不带他玩,可以吗?


都可以。作为社群具体的变现模式,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不同的社群有不同的变现方法,可无论是电商,还是收会员费,它们都具有普适性、具有成为"风口"的潜质吗?


很难说。罗辑思维卖书、卖年货,吴晓波做"吴酒",依靠的是罗振宇和吴晓波强大的个人魅力,他们走社群电商之路的成功,不好说是电商之路的成功还是个人品牌的成功。对于广大普通的社群来说,我们很难达到他们的这种个人影响力。
同样的,很多收费社群的成功,你很难说是收费模式的成功,还是个人魅力的成功。毕竟有很多的脑残粉为了见真人一面连身体都可以贡献,现在贡献一点会员费又算什么。


那社群的风口到底在哪里?我认为,社群媒体才是真正的下一个大风口,是广大自媒体人和社群主应该抱住的大腿。

2
什么是社群媒体?先强势插入一个定义:社群媒体即社群化媒体,是针对社群生产内容和由社群产生内容的媒体组织。它的内容既面向社群,又来自社群。


下面我们来分析社群媒体是如何形成的。


普遍认为,社群是一群人基于共同的使命和愿景(内容、兴趣、目标等)而形成的组织,并通过共同的仪式来强化群成员间的认同感。一个社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首先通过内容来吸引用户,再通过内容(内容即是围绕使命和愿景而产生的)筛选用户组成群成员,形成社群。社群成功运行后,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也就是说,社群通过内容吸引群成员,而内容又是由群成员共同产生。在这里,群成员间互相交换内容信息,产生强大的威力。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切,内容是关键。


一切内容皆媒体。我们知道,媒体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换内容的载体。在一个社群内部,存在着频繁的内容生产和信息交换的过程,而且这种交换是所有群成员对所有群成员的,即“多对多”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社群即是媒体。


媒体是会随着人与人之间交换信息的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在“1对1”信息交换时代,我们有电话电报媒体;在“1对多”信息交换时代,媒体变成了广播电视;而如今的"多对多"信息交换时代,相应地则产生了互联网媒体。社群是典型的“多对多”信息交换,因此,伴随着社群的产生而产生的社群媒体,是媒体随着人类信息交换形式的变化而自然演变出来的结果。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的组织方式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自媒体的粉丝群和基于微信的兴趣群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导致人类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又一次变革,社群成了新一轮的人类组织方式。如今,“人类重回社群”已成共识。


既然社群成了人类新的和必然的组织方式,而新的组织方式必然会产生新的媒体形式,因此,媒体则必然会演化出社群媒体。通俗点说,社群媒体是媒体的未来方向。

3
我们知道了社群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问题来了,社群媒体是如何运作的?在分析社群媒体的运作模式前,我们先来看看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


传统媒体一般都是有一个中心的,由中心产生内容,通过内容吸引粉丝,然后向粉丝售卖广告。传统媒体只有产出和传播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写,一个看,模式简单,可持续性也不强,对中心的原创能力要求非常高。比如现在很多的自媒体,还有最近火得烫手的网红,走的都是这种模式。


社群媒体则是去中心化的,它通过内容吸引并筛选用户,筛选下来的用户形成高质量社群,社群通过一套规则体系,又源源不断地产出优质内容。如此循环,社群持续健康发展。一旦社群媒体大循环形成,围绕社群所能够产生的商业模式则非常之多。


在这里,不仅仅有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还有高效的互动。内容不再由一个中心产出,而是整个社群成员共同贡献。不仅如此,社群媒体由于群成员的高粘性和高互动,其产生的内容往往是高精准度的,因此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效果将大幅提高,而成本却大幅降低。也就是说,创业者和自媒体人组建社群后,走社群媒体的道路,流量问题会迎刃而解。


比如李笑来收费的“七年就是一辈子”社群,李笑来首先通过自己的书、文聚集了一大批粉丝,通过收费筛选后组成社群。这个社群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与社群成员共同训练和实验,并总结出一些方法论,然后共同创作一本书。这很好地体现了社群媒体的运作规律和强大威力。


4
虽然说社群媒体是媒体演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为什么说社群媒体就是社群未来的出路?为什么说社群媒体必将迎来大爆发、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社群媒体的爆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从道路运输到电话电报,再到互联网连接一切,人与人信息沟通的效率大增、成本大降,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到社交网络时代,Facebook、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创造内容和传播内容的成本变为0,建群的成本也变为0,社群媒体“内容→用户→社群→商业变现”的运作模式很容易就能实现并形成大循环,普通的自媒体人和创业者都能达成。


其次,从商业的本质来看,互联网20年的大机会归根结底都是媒体的变革,社群媒体作为媒体的未来趋势,自然是下一个大风口。


事实上,互联网的演变反映的正是媒体形式的演变:门户→搜索→社交。

而垂直类互联网大企业做的更是媒体的生意:旅游有去哪儿,汽车有汽车之家,房产有搜房网,分类信息有58......是的,一切内容皆媒体,一切媒体皆生意,社群媒体必将成为大风口。


最后,从流量红利理论来看,社群媒体可以解决互联网流量枯竭问题,为广大自媒体人和创业者带来新的流量红利入口。


我们知道,流量红利入口是在不断变化的。传统零售商主要依靠的是线下流量,但是随着社会高房价趋势和电商的发展,线下流量逐步减少;

进入PC时代,流量主要靠搜索引擎。而搜索带来的流量,又随着用户转入移动端逐步流失;

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主要靠APP。但是APP流量如今已被应用商店、预装、刷机等大家熟知的手段瓜分殆尽,导致现在获得流量的成本非常高。广大自媒体人通过辛辛苦苦产出的内容吸引了大批粉丝,却苦于无法有效利用手中的粉丝资源,如何新增,如何留存,如何变现,一直是困扰他们的大难题。因此,必须要寻找到新的流量洼地。


反观社群媒体,其“内容→用户→社群→商业”的运作模式中,内容是流量的入口,社群是流量的沉淀,商业是流量的变现,从入口到变现,很好地解决了流量各阶段的问题。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社群媒体的流量成本低,精准,而且始终是自有流量。因此,社群媒体必将是下一个流量红利,势必成为下一个大风口。


社群的未来方向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成为风口的就只能有一个。社群电商等都是值得探索的社群商业方向,但是它们不具备成为风口的特质。


总之,社群媒体是媒体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群发展的正确方向。一切内容皆媒体,一切媒体皆生意,社群媒体很好地解决了流量枯竭问题,必将迎来爆发式发展,成为真正的大风口。


文末,借用凯文·凯利的话做个总结:未来已经到来,只是尚未流行。

社群媒体系列文章
如何运营社群媒体?社群媒体如何变现?敬请期待后续文章。

群幂|中国社群媒体服务商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5
社群是某一群聚集的人。
社区是某一区域上聚集的一群人。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6
什么是社群,这几个问题一定要想清楚!


一、你们知道什么是社群吗?


一般人的回答多是这样:

“为了某一种目的聚和兴趣在一起”

“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通过互联网聚集在一起、有稳定的群体结构和较一致的群体意识"

"成员有一致的行为规范、持续的互动关系"

"成员间分工协作,具有一致行动的能力、一群有相同价值观的,聚集在一起的人。比如宗教。”

都对,但是不全对。

测试一下你的社群商:

哪个是社群,哪个不是社群呢?
答案先不揭晓,我们往下看。


我在帮秋叶和老秦整理《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战》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归纳出了社群应该具备五个维度。
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


1、同好
同好这个维度大家比较好理解,比如91运营的社群,大家都是冲着运营来的。有相同的价值观,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十点读书也是如此。或者因为对一个产品的认同,比如小米;或因为对一个人格的认同,比如秋叶。

秋叶社群其实更多是混合,有产品、有兴趣、有价值观认同。现在有很多社群,各种各样比如趁早读书,十点读书,行动派,bm社群。

2、结构结构又是什么?在结构这个维度里面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中心化,一种是去中心化的。秋叶团队就是中心化结构。中心结构是很多公司的模型,金字塔形。秋叶社群,目前七个全职,往下是三十个核心,接下去是69的成员群,覆盖聚集4万多学员的QQ群。

另外复制了很多的其他社群如:秦友团,新媒体宝典、信息图表,表情包等各种学员群。也外接一些社群如:BM社群。BM社群就是一个去中心化结构。有各种营。每个营有营长,有如:读书笔记PPT营、绘画营、码字营等。营长们各自为政。负责人陈慧敏放养他们。最终决策权还是营的直接负责人,或者一些项目负责人决定,属于项目驱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华为你学不会》这本书。书里面有介绍一个职能部门和项目部门分割的管理模式,叫做强矩阵型组织模式。BM社群的模式就是类似这种。

这两种模式没有什么优劣。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是中心化,它是一种偏强势的,有一个KOL去驾驭规则,规定一些行为准则,有一定的独断权。

去中心化是一个偏弱势的模式。一个偏弱的引导者或者说他的情商很高,他故意装得很弱,通过减低自己的攻击性去拉拢人才。

这两种前者是独裁者,后者是民主,各有各的好。

秋叶混迹江湖这么久,有一定的资源和经验,这个模式适合他。他有能力和魅力去吸引一些阿文,嘉文,老秦这样的牛人,把他们培养到一种水平或者说超越秋叶的水平,形成群体进化。

BM社群的陈慧敏是个年轻人,没有名气和资源。但就是这个没有攻击性的家庭主妇,通过放低自己的姿态去抬高别人的形式,硬是吸引了一批牛人,然后用这批牛人又去吸引一批粉丝。从而在短时间内拉起了覆盖2000人的社群。这个社群到现在还活着,而且还不错,开始变现了。我们知道一个社群的存活期很难超过3个月。一个基于兴趣没有任何利益的社群活到半年以上,算是一个奇迹了。这个社群还链接很多出版社,深圳晚报也报道过,已经发展了北上广深厦等线下城市营。我现在在里面负责企划部。

秋叶和慧敏这两种社群的管理方式,各有利弊。一个在集权的方面强点,一个在集权的方面弱点。中心和去中心两者的权重其实可以调节的。大家可以根自己的社群模式去调配关系,按10分算,可以分为7:3、5:5、8:9、9:1..都是可以的,我只是用数字化表达了这种调配关系,不用那么僵硬。
3、输出

什么是输出?

罗辑思维,每天六十秒的语音和各种活动霸王餐,现在又融了12亿卖书。卖书还不算一种输出。各活动和输出干货视频是一种输出。大家都参与进来,然后搞什么霸王课啊!相亲啊!挺不错的。

小米也做的挺好的。毕竟有产品,让大家参与进去了。参与感的旗号吹得不是很响嘛?

秋叶团队的输出是课程、人才。这些人才培养起来后写电子书、微课程,开发课程,营销策划,运营社群等等。

这些有输出的社群,倒是活得又久有好。一个不创造价值的社群,一般死得早,或者说只靠一个人输出、其他人不参与的输出的,也死得早。早期,我参与过一个社群叫秦友团。秦友团是一个秋叶核心成员之一秦阳创建的,也是我的互联网启蒙导师,就是写《社群营销:方法、技巧与实战》的作者。剧透一下,这本书7月份就出第二版了,改了至少70%。

秦友团的输出是秦阳每天一篇推送。偶尔秦友们投投稿,差不多活大半年吧。运营模式是:每天一个推送后让秦友交作业。或是思考题或是脑筋急转弯或是读完一篇文章之后的思考。做完作业可以发微博@秦友团@秦阳。秦阳就在微博上点评、反馈。坚持动手的有机会被邀请入QQ群,变成一个线上教学。后来由于秦阳个人时间忙碌等原因,社群慢慢沉寂。但是这微信布置作业,微博互动,QQ群答疑的在线教育模式还是极好的。

秋叶就是玩这个在线教育模式的。把线下的教育模式转移到线上。打通了微信、微博、网易云课堂等平台。网易云课堂用于上课。学员拉到qq群里面去形成同伴环境。交作业的话就到微博@秋叶或者各个课程的老师,好的作业一定转!

秋叶这块内容不细讲,讲偏了。前面讲到是输出,就是大家一起干一件有意义的可以看到的东西,即社群的可视化。这个词或许你没听说过,这是一种让大家能及时亲身感受到的反馈方式,这样会更积极地参与进来。及时反馈很重要,可视化也很重要,要看得见,很多社群做了很多,但是看不见。

4、运营

一个社群要有输出,但又离不运营。运营是我的本职工作,离不开拉新,促活,留存。我们归纳了这几个关键词:
仪式感:比如加入要通过申请、入群要接受群规、行为要接受奖惩等,以此保证社群规范。
参与感比如通过有组织的讨论、分享等,以此保证群内有话说、有事做、有收获的社群质量。
组织感比如通过对某主题事物的分工、协作、执行等,以此保证社群战斗力。
归属感比如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助、活动等、以此保证社群凝聚力。

5、复制
评估一个社群的好坏标准是能不能复制。一个社群不应该局限在一个群里面,它要能够衍生拓展。复制有两个点:人才的培养和流程化。开公司也是这样,其实世界上少有什么新鲜事。

综上,我们认为一个社群要具备以上五个维度:同好、结构、输出、运营、复制,才能算社群。学完以上,评估以下哪个是社群,哪个是社区呢?

答案是:都不是

二、你为什么要建设群?


你在建社群的时候想过:你为什么要建社群吗?我这边有个很老的东西5W:Why、what、who、when、where。
Why?为什么你要建设群?秋叶为什么要弄这个团队?一是社群可以节约人力成本、可以挖掘人才、可以探索新的模式;二是这么多人可以提供内容来源,同时可以培养成网红为团队品牌铺路;三是建了十多个2000多人的学员群又是一个推广渠道,这些学员聚在一起又形成同伴环境,构成了一个在线学习的模式。

我曾经做过一个文案群的实验。用饥渴游戏的模式,一天拉起一百个人,三天内踢光。实验总结报告链接:我踢光了群里的所有人。

我为什么要建呢?因为我想验证下一个我自己当时的一个观点:一个社群在淘汰机制下,用话题讨论的形式,能发展到什么地步,然后筛选出一匹人,变成一个精英模式,进行裂变的可能性探索。

具体可以去看实验总结。后来有一些人模仿我这个玩法。所以我们在构建社群的时候,我们提前都想好:我为什么要建社群啊?我的目的是什么呀?为什么要做个这个事情?对我的产品有好处吗?对我的公司或者我个人有赚钱吗?然后要想我们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社群?

目确目标,不会盲目乱窜。不会什么都要,结果什么都要不到。
建什么样的社群?那我们要知道有什么样的社群?有这么几种:产品类的,如:小米和锤子;兴趣类的,如:bm社群、十点读书;品牌类,如罗辑思维;知识类,如:馒头学院、插座学院;工具类,如小黄人;还有一种精英类如:碳9,知识IP训练营;混合类,如:像秋叶ppt。这个根据个人的长处和团队的特性去匹配。OK,我们知道要建什么社群了,那么建社群的时候我们都要些什么人呐?管理员应该是什么样的?

社群是一群人聚在一起,那就要人。那这些人是谁呢?首先是你自己,who are you?你自己是要做强势的还是弱势的中心?接着你需要什么样的受众啊?是职场人?还是学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户画像了。对不同的受众,使用的手段自然不一样。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你要建多久,要活多久?这个问题很容易被我们忽视。一般一个社群的周期,正常三个月,好点半年,运营好的话可能会更长。你要在什么节点实现转化变现,了解什么节点是成熟期,什么节点社群才开始下滑。你选择什么时候退出,以什么方式退出?像微信的朋友圈的广告放出来,说明朋友圈下滑,小龙哥要开始收割了。

我早不刷朋友圈了,我刷下来三四千人,根本看不到自己的朋友,反正当微博了。自己在朋友圈里面偶尔发发广告,机智地发广告。哥这样的人,能做垃圾营销吗?听说很多人把我的微信推荐给他朋友加我是为了看我的朋友圈广告。
最后就谈到在哪里建社群呢?现在社群有很多,在《社群营销》中我们分析,目前比较流行的社群平台有微信,QQ,还有讨论组。其实我还是比较支持qq群为主导。为什么呢?qq群可以存文件、搞投票、禁言等等。微信一开始本来想做小的。有个活动,大家一招呼,按时间流方式,活动结束,就随着时间沉淀的。。

但微信还是被市场逼着开发出很多功能出来:群置顶,群公告,群主转让等等。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社群,选择一个平台主打,其他的当辅助。微博做宣传,微信做活动,YY打游戏,qq群做管理...


三、如何从0到1建群

最后这个问题是HOW的问题,即如何从0到1构建一个社群呢,我这有一个框架。
1、塑造你的社群品牌(名字,LOGO,口号)
名字要易传播,好记有意义正能量,比如:一起,这样一个名字有拓展性,可以组合一起玩,一起读,一起写,又有团结的意思,能量也正。

LOGO是很多社群忽略的,这个和个人品牌一样,比如我的胡萝卜头像,一萝卜走天下。
然后就是口号了,很多APP都是有这个slogan的,微博(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BM(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秋叶团队(玩的同时把事做了)

Slogan好了社群价值观就是设置好了,这个维护有点难,和开公司一样,也是靠老板的人格魅力,之后靠大家。
社群运营,你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干了,你要选出你的社群核心用户,让他们当管理员,给他们舞台,这些人有一个要求就是和你同频,或者互补,我们往往忽略后者。
2、形成你的社群运营规则(引入规则、交流规则、分享规则、淘汰规则)
国无法不立,家无规则乱伦,社群有社群的原则。
引入规则:门槛,比如十点读书要交一篇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审核后才能入群,秋叶学员群需要购买课程。我们友邻友课也是付费入群,是吧?
交流规则:不能发广告,不能拉人,起码不能骂人吧等这些群规,我在想微信什么时候开通禁言功能,
分享规则:牛人分享还是内部优秀学员分享?还是混合?友邻友课请牛人秋叶团队是都有,
淘汰规则:我做文案群实验的时候,就是给每个人设置一个分数,发言要一定分数进行分配,隔天最低的几个T除。
3、吸收第一批种子用户(参与感,植入场景,从抱大腿吸粉到自产大腿吸粉)
这是大家比较关心的,很多人一开始不是网红,就是没什么粉丝,那只能坑朋友了。朋友必然是你第一批粉丝,然后就是网友。还有一条路就是榜大腿,BM的慧敏一开始就是这么玩的,把我们这些69群的人都骗过去,然后用我们背书吸引了不少粉丝。那么问题来了,大腿在哪?这样要靠自己积累了,一般来说你要有和大腿可以等价互换的价值,这是硬功了。
那么粉丝骗进来之后就要留住他。怎么留呢?就是运营问题,让这些用户要参与进来搞活动,参与管理等等等。这里我总结了一个:社群都有哪些玩法


4、形成社群输出推广矩阵(社群工具,宣传推广的各个平台布阵)
内容发布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百度百家,知乎、简书等)
社交沟通平台(QQ群、微信群、YY、领英,赤兔等)

社群管理平台(各种社群机器人、比如一起社群管理工具等)

社群运营工具(Group+表单,金数据,麦客,活动行等)

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微信支付)

常用辅助工具(PPT,简书,锤子便签,Zine等)

一旦你的社群有内容输出,就要去各种内容平台注册账号和卡位,多渠道分发,优化SEO,一开始没钱就不要搞什么SEM了。去百度知道和知乎做问答营销,免费的。全面卡位,越早越好,让时间沉淀品牌,让别人一上网就能很快搜索到你。


总结一下:

第一步了解社群的五个维度:同好、结构、输出、运营与复制;

第二步用5W思考为什么要建自己的社群:Why、what、who、when、where;

第三步如何从0到1打造自己的社群
塑造社群品牌、形成社群运营规则、吸收第一批种子用户、形成社群输出推广矩阵。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6
大家好,我是羽翼互动benny。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1.jpg
区别一:社区是信息的集成,社群是人的集成

社区主要是指网络社区,以BBS、贴吧为主,用户更多地是在社区里进行信息的交换,但社交属性相对较低,社区围绕帖子、评论,形成的是信息矩阵。人们登陆到社区,主要也是为了阅览信息,单对单的交流并不便利,且没那么高频,通常是互相评论回复,与微信、QQ等社交工具相比,社交属性弱了很多。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2.jpg
社群是人的集成,是一群有共同价值观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强调价值交换和资源对接。社群成员之间的关系比社区强很多,交流效率也高很多,匹配门槛也高。因为社群有筛选机制,一直在净化人群,保证价值观高度一致的人聚在一起。社群成员之间通过各种活动、分享,彼此十分了解,并且能碰撞出新的价值。
区别二:社区弱化创建者,社群强化创建者

社区的创建者通常起到搭平台的作用,社区成员各自为阵形成自己的体系,不以创建者为中心,分别以一些KOL为中心,创建者主要起到管理作用。社区的成员比较散,可能是各行各业的人看到了同一个内容,他们只有一个点的重合度,对于其他内容可能有不同的观点。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3.jpg
社群创建者代表着社群的精神内涵,面对的人精而少,付出到每个成员身上的精力更多。社群的创建者除了维护社群的运营,还要为社群创造价值,带着社群成员共同创造价值。社群是价值观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大部分的观点都是类似的,这样凝聚力更强,也更易找到惺惺相惜的伙伴。
区别三:社区以工具为平台,社群以人为平台

以工具为平台的意思是,社区围绕着这个工具搭建所有的生态体系,用户来到社区是融入社区,他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但还是沉淀在社区里。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4.jpg
以人为平台意味着社群有无数个发展方向,当社群成员对A事物感兴趣的时候,社群就做A,当对B感兴趣的时候,社群可以转型做B,是由人到商品,先有人再有商品的模式,这使得社群的变换形态有无限可能。每个人的需求是多元的,把人圈住,围绕人做各种产品开发,满足人的不同需求,这是社群独有的模式,也是移动互联网经济下一个红利入口。
如有其它问题,请关注公众号“scyyhd”,会安排专人,第一时间回答您的疑问~~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6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1.jpg
想知道的都在这张图里。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6
社群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要达成的目的或要被满足的需求单一,例如,出于共同的一个价值观、共同的一个目标、相同的一个兴趣爱好、做相同的一个事情等。
社群的存在主要是目的是方便思想信息的交流流通,找到彼此的认同感,这也是社群最本质的价值所在。
社区也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聚集于这个社区的目或要被满足的需求都不太一样。
社区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方便组织管理,主要是出于官方运营目的而存在。
社区里可以产生不同的社群,社群是社区的一部分,社区相比社群更稳定,也相对存在的更久。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7
社群不是贴标签就是社群了

有很多不了解社群的人都认为,只要贴个标签,然后再吸引来一批对标签感兴趣的人,社群就算是构建成功了。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天真的,大家不妨试想,如果构建一个社群那么容易的话,那社群行业中不就到处都是罗振宇、吴晓波了吗?
既然社群行业中没有那么多罗振宇、吴晓波,那就说明,要想构建和发展一个社群,就一定不是贴个标签那么简单。综合上述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群并不是贴标签。在讲述这一部分之前,大家先来做一道比较简单的题,具体内容如下:
请选出哪几个选项属于社群:(如果大家在没有看答案的情况下,做对这道题,说明你对社群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A.黑马会B.第一批去香港购物的人C.宝马车的车主D.迪奥的高级会员E.学校的学生会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A、E两个选项,可能有些人会对答案有疑问,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分析一下。没有被选上的B、C、D选项,代表的只是一批具有相同标签的人,虽然他们已经有了关联的前提,但是并不具备关联的场景、或者是关联的工具。换言之,在他们之间,并没有形成稳定且持续的关联性,因此也就并没有形成社群。
再来看A、E两个选项,黑马会和学校的学生会,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一批带有相同便签的人,同时也是一批具有关联场景(同在一个集体)和关联工具(QQ群或微信群)的人,也就是说,在他们之间,已经形成了稳定且持续的关联性。
我之所以会给大家出这道题,主要就是想让大家意识到关联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群体只有标签,而没有规定关联性的话那标签再突出,也根本不能形成社群。
例如,一个公司老板给下属下达了一个命令,让他组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高层圈子。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这名下属就动员了自己身边的所有力量,最终找到了15家公司的高层,把他们拉进了一个微信群中,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群规。同时保持一定的互动和交流,时不时还会组织聚餐,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工作,这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社群。
因为这些公司高层不仅有相同的标签,还有关联的工具——微信群。当有了微信群这一关联工具以后,他们就可以不断的互动、交流,从而形成了稳定且持续的关联性,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社群。
看完上述内容,大家还认为只要是有相同标签的人就可以形成社群吗?一定不会了吧!所以,大家在判断一个群体是不是社群的时候,一定要看这一群体是否有稳定且持续的关联性。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8
从参与者的角度,社群与社区的区别在于:
当下很多微信群其实是BBS的微信版。因为他们只是一些讲座群,群主非常辛苦地请各种大伽来做讲座,如果没有讲座,这个群马上就不活跃了。

社群与社区的区别是什么?-1.jpg

我在“发现与洞见”群曾做过几个月的轮值群主,我搞了一个模式化的内容栏目,叫“能人秀”:也就是大家主动地介绍自己背景、专业能力、人脉等,同时请朋友来背书,再请群里面相同行业、或者相同兴趣的其他群友或者专家来PK,通过讨论证明我的这种专业性,证明我的能力。能力秀是一种快速让大家互相了解,建立信任的手段。
因为有了这种了解和信任,“发现与洞见”群很活跃,能够自发形成讨论。大家也养成了习惯,有问题、有观点想找人讨论时,就抛到“发现与洞见”群里。

当微信群火爆后,大家才更多关注社群。从这个角度看社群的“群”,强调把参与者“群聚”起来,是“圈人”,对应的英文应该是Circle和Group,而非Community。
作者: 匿名    时间: 2022-1-14 20:58
社群内共识体系建构,不仅通过公共记忆、主流意识形态、流行文化、文学和艺术传统以及教育体系而发生在文化层面。还通过以自然或基因特征为基础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而发生在价值观层面;同时也通过金融体系、经济政策以及支持那些体系和政策的制度基础而发生的经济层面。市场上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深入研究分析出这些法律、文化、价值观、身份以及经济的元素是如何被引介到那些社群认同的愿景得以阐述的公共话语体系中。




欢迎光临 云裂变营销网 (https://www.yunliebian.com/yingxiao/) Powered by Discuz! X3.4